剧组的人都知道,叶柯有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收工后会在居民楼里待半小时。
有人撞见他坐在陈汉生的破沙发上,对着空荡的房间自言自语;有人看到他给窗台上的仙人掌浇水,嘴里念叨“今天该晒晒太阳了”。
倒是见怪不怪的李洋,从不干涉,反而替他解释道:“他是在跟陈汉生对话,这种沉浸比任何方法派表演都管用。”
这边剧组在进行拍摄中,那边的《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这一期却是聚焦于叶柯身上,以黑色为背景,勾勒出独特的视觉张力。
画面中,叶柯身着深灰色高领毛衣,坐在胡同口的石阶上。
他指尖夹着一支即将燃尽的烟,袅袅烟雾模糊了半张脸,却独独让那双眼睛显得格外明亮。似乎既有那锐利锋芒,又有那沉淀于生活赋予的沉静从容。
而封面标题用醒目的白色粗体书写:“22岁的颠覆者:叶柯如何让电影学会接地气。”
直接点出他对国内电影的突破性意义。
而副标题“他的2亿票房,藏着比欲望更动人的东西”则藏在角落。
好似在引发读者们,对其电影内核与个人特质的深层思考。
这张封面没有华丽的布景与炫目的特效,却通过叶柯与胡同环境的融合,精准捕捉到他身上“欲望与清醒并存”的独特气质。
同时好似也在暗示着他所代表的“让电影回归生活本真”的创作方向。
反正叶柯只记得在拍摄封面那天,首都恰好刚下过一场雪。
《时代》的记者,特意提起金鸡奖庆功宴后的风波。
那时网上突然开始疯传他与王玲的绯闻,甚至有人扒出“深夜同回住所”的模糊照片。
对此,叶柯只是笑了笑并未太在意,“娱乐圈的事,就像这雪,下得再大,太阳出来也留不住。”不过是个模糊照片,外加个不可考究的真实性罢了。
毕竟在没有绝对的证据前,叶柯只会选择含糊其辞的敷衍。
当然,真要是有那么一天的话,叶柯估计也就那么一回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您觉得自己是“一线或是巨星’吗?”记者追问。
叶柯正用手接住一片落雪,看着它在掌心化掉:“不论是一线,还是巨星,我都不想成为那种只是烟花,看着热闹,烧完就剩灰。
我更想做那种烧煤炉的人,火可以不大,但能让所有人感到暖和…”
叶柯顿了顿,补充道,“今年我又懂得一件事,那就是别被烟花晃了眼。”
同时《时代》不仅仅只有封面,其内页更是大幅版面分析了“叶柯现象”的悖论:05年他是最受争议的人物,一边是连续拿到大奖,并受到各方资本追捧(据说华宜已经放出风声,对于叶柯后面的新电影给予过亿的投资),而另一边则是绯闻缠身(与王玲的消息霸占娱乐版)。
还有叶柯除了拍摄电影,以及专注慈善等一些举动也被爆出来。
当然,这不是捐给十字架会所,而是让温情考察完,捐几所学校和赞助那些正真想要上学的学生。而文中的最后,记者还在其末尾写道:“叶柯的魔力在于,他让电影从“奢侈品’变成了“家常菜’,比起别的明星们的床板声,观众更爱看普通人的日子…”
杂志还刊登了一组对比图:左边是庆功宴上的叶柯西装笔挺,被女星和资本围在中间,眼神里有一闪而过的疲惫,右边是封面拍摄时的他一一穿着旧毛衣,蹲在雪地里帮张大爷捡煤块,侧脸被冻得发红。而这一期的《时代》,不仅仅是粉丝读者们看到不一样的叶柯,也让许多不熟悉的观众们,对叶柯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于外界如何看待这一期《时代》,叶柯现在也无暇去对应。
因为这会整个剧组,已经转场到南方小镇继续进行拍摄。
很不巧赶上了梅雨季,让连绵的雨水把青石板路泡得发亮,也把拍摄进度拖慢了大半。
这天夜里拍戏,陈素演的林素要在雨里追陈汉生。
只是剧本里没写淋雨的戏,她却坚持不用替身,说“林素的委屈得真浇透了才够味”。
机器架在屋檐下,叶柯站在监视器旁,看着镜头里的陈素被瓢泼大雨浇得浑身湿透,嘴唇冻得都快发紫却把那句“你就这么走了?”喊得带着颤音的倔强。
“卡!”李洋喊停的瞬间,叶柯没等场务递伞,自己先抓起把雨伞冲了过去。
把伞往陈素头顶斜,叶柯自己身上任由被雨水淋湿。
叶柯另一只手递过毛巾,“疯了?你就不会找个借位?”
陈素仰头看他,雨水顺着发梢滴进眼睛里,她没擦,反而笑了:“李导不是说,这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她的手指不经意擦过他递毛巾的手腕,像触电似的,两人都顿了一下…
随后,面对雨水不断的天气,剧组只能提前收工。
但结果,淋雨的陈素还是发了低烧。
对此,叶柯只能让助理去买姜汤,自己守在她房间门口的藤椅上。
凌晨三点。
陈素房间的灯亮了,开门看见他蜷在椅子上打盹。
陈素轻声问道:““你怎么不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