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李世民穿越扶苏> 第149章 韩信此谏,朕不纳!壮士 卿 爱卿 国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9章 韩信此谏,朕不纳!壮士 卿 爱卿 国士!(1 / 3)

韩信完全没看出赢政已经心生不愉,反倒觉得赢政在附和他,竟是果断颔首道:“然也!”“秦军兵戈看似可镇六国,但若要言利,却还不足。”

“但即便秦灭六国时兵戈不利,却已是最利之时,当今秦军之兵戈已钝,且必会越来越钝!”秦军兵戈之利是相对的利,而不是绝对的利。

秦军兵戈之利也是动态的利,而不是固定的利。

又怎能被称之为利呢?

赢政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沉声发问:“韩卿既有此言,可是有策将大秦兵戈磨的愈利?”贬低秦军过去的战斗力,唱衰秦军现在的战斗力?

汝配吗!

韩信昂然道:“自然!”

“卑下以为,大秦治军,皆在于将领而非朝堂。”

“将利则军利。”

“纵观当今朝堂诸将,再无人有灭六国时秦将之勇。”

“将不利,则军不利!”

苏角闻言认同颔首。

苏角少时从戎,经历了灭六国的大半战事,苏角自己又是高级将领,能接触到全军大部分情报。虽然苏角不懂军略,但他却能直观的感觉到,跟着蒙恬作战远远没有跟着王贲作战时那般畅快舒坦。不只是蒙恬的命令没有王贲的命令那么简单直接又及时,苏角麾下的士卒也远没有追随王贲时那么好用。

蒙恬已是大秦少壮派将领中的第一人,更遑论是其他将领呢?

直至苏角追随扶苏掀起大河之战,才终于又找回了那种怎么打怎么有的爽快感。

赢政却是微微皱眉:“自古以来,诸国皆由将治军,独我大秦以朝治军。”

“凡秦人皆当经两年卒役,由各地郡尉或将领治军练兵。”

“如此,一旦登上沙场,秦人皆知战、能战、善战,即便遭逢大败,将士亦能据爵立刻重整旗鼓。”“即便将不利,秦军仍利!”

“韩壮士,谬也!”

大秦的练兵体系花费极重、成本极高,即便是钱粮更丰沛的后世王朝也不敢轻用。

但这套练兵体系却也让每一名适龄秦人都能立刻转化成为优质兵员,在战争来临时不需要再做训练就能直接投入战场,让大秦在人口数量较少时却能拥有让别国绝望的爆兵能力和续航能力。

韩信却说大秦治兵在将不在朝?

着实可笑!

韩信却是笑而摇头:“两年卒役有用,却无甚大用。”

“昔武城侯挂帅,第一件事就是精简无用的兵员,宁可兵力变少也不愿率陛下所言的那些习练了两年的精兵。”

“此战过后,武城侯更是亲自练兵,从不会让朝中调来的士卒直接上战场。”

“自武成侯离世、通武侯告老后,秦军兵戈便愈钝,此不足以说明那两年卒役毫无用处乎?”“卑下以为,练兵当练精!”

练了两年又如何?

王翦、王贲等大将在接到这些练了两年的兵后,还要再自己练上半年。

耗时两年半才能练成一支标准秦军。

钱多烧得慌?

赢政眼中终于忍不住涌出一抹无语:“韩壮士欲效仿吴起,操练武卒乎?”

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败,确实让各国君王都羡慕的流口水。

但魏武卒的消亡和魏国暴跌的国力却也让诸国君王都看的分明,如魏武卒这般精兵有利于战却不利于国!

韩信手一摆:“少智无胆之辈方才会苛求武卒。”

“卑下所言之精并非精兵,而是专精一项之兵。”

“就如步卒,必当能列阵行军五十步而阵型丝毫不乱,违者重惩,连坐全伍!而除却列阵行军、刺枪举盾等步卒所需的武艺之外,对步卒再不做额外要求。”

“又如骑士,必当能一人三马连续骑行一日一夜不眠不休,更当掌握潺射、潜行、突袭之术,而除此之外,亦不对骑士做额外要求。”

“如此只需三个月就能练出一支精兵,又何须一年之久?”

“而若是以此策练兵一年,更可得于一道极精之锐士,而非是全能却全不能的庸才!”

赢政了然,眼中却仍有无语之色:“以此策所练之兵或可于一道为锐士。”

“然,战局多变、兵无常势,将领或需守城或需攻城并无定论。”

“倘若将领出征之际所带士卒多为骑士,临战之际却需要守城,将领该当何如?”

当今大秦第一年卒役的前几个月会让所有新兵都掌握列阵刺枪、持剑缠斗、弩阵射击等基础作战技能,即便士卒后续转职成为骑士或舟师,同样需要习练基础作战技能。

此举让每一名秦军都能充任所有基础兵种。

同一支兵马,野战时枪盾车骑俱全,守城时打开武库拿出秦弩,就能把七成甚至是八成兵马就地化作弩兵,将领可以随时随意根据战场环境进行兵种搭配。

但韩信却是要让每一名新兵的职业道路都固定下来,枪兵就用枪,弩兵就用弩,骑士下马之后就傻眼。此举确实可以大大缩短练兵时间、提高爆兵速度。

但这么死板的士卒如何能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韩信反问:“大战之前,为将者焉能不确定此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