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李世民穿越扶苏> 第134章 陛下亲焚半部律,则民大治!刘某只是个亭长,不是天上的星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4章 陛下亲焚半部律,则民大治!刘某只是个亭长,不是天上的星星,(1 / 2)

刘季点出了扶苏的一大弊病。

虽然他是罕见的真正在意万民、重视民心的帝王,虽然他二世为人,已经有了成功的治民经验。但他两辈子加起来都没经历过哪怕一天庶民的生活。

他从未在黄土地理刨过吃食,也从未被监工用鞭子催促着干过活,更是从未被基层小吏欺辱剥削过。他从未成为过他在意的民,也从未承受过民的不易,不曾身受,何来感同?

刘季却与扶苏截然不同。

他自己就当了大半辈子的民,又以亭长的身份在最基层治了多年的民。

他可太了解黔首们脑子里都在想什么了!

扶苏闻言眉头紧锁,思虑良久后缓缓颔首:“先生此言,有理。”

“律法与黔首息息相关,但黔首却未必有时间去了解律法。”

“即便孤说动了父皇,再花费大量时间修改了律法,也确实让律法变得更加宽松,黔首依旧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方才能真切意识到我大秦已是在宽政缓刑!”

“此策合该是用于民心初定、民不敢乱之际,而非是民心不附、贼子丛生之际!”

当今大秦的形势不似初唐,反倒是更像隋末。

扶苏在天下间饱负贤名,却没有李世民那样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血煞之气。

在初唐,世民可以花费整整十年时间去修改律法,系统性的推动宽刑缓狱,他也有慢慢整饬的资本,没人敢不给他时间。

但在大秦,扶苏若是真花费大量时间慢慢修改律法,那还没等他把新律折腾出来呢,叛军就已经在敲函谷关的大门了!

刘季却再度嗤笑摇头:“民若是已不敢乱,公子此举又有何用处?”

“亳无意义!”

“民若是将乱未乱,公子此举又有何用处?”

“依旧毫无意义!”

“就算是大秦果真宽政缓刑了,予黔首们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三十年时间去感受,黔首们依旧会骂秦是严刑峻法!”

“黔首们才不会主动对比过往与现在,黔首们只知道他们被惩罚了,那律法就是森严!”

“公子太高看黔首的记忆力了!”

扶苏眉头皱的更深了。

孤做皇帝时,就是如此治天下的,此策有没有意义孤还不知道吗!

扶苏甚至开始怀疑刘季是在故意反对他而哗众取宠,便直接拱手,一脸诚恳的说:“先生可有良谏助孤?”

刘季赶忙拱手还礼:“公子多礼。”

“仅凭公子所思之策,吾便能看得出公子爱民之仁心。”

“然,公子不知民!”

“公子与贤才交流时,可引经据典,可妙语连珠,若是来了兴致,长论数日都是寻常,末了宾主还都会感觉酣畅淋漓、好不快哉!”

“但公子与庶民交流,若引经据典,庶民听不懂,若妙语连珠,庶民打哈欠,只要超过百言且与税赋、耕作无关,黔首左耳听了右耳就忘,心里已经开始惦念着田里的粟。”

“所以教导耕作之际,能说多细说多细。”

“但除教导耕作之外,能说多简说多简。”

“吾以为,公子与其费尽心思去思考如何修改秦律,进而让天下人知秦在宽政缓刑。”

“倒不如先想出一个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唱念!”

扶苏微怔:“唱念?”

孤向汝求良谏,汝却谏孤喊口号?

刘季笑而颔首:“不错,就是唱念!”

“当然,童谣亦可!”

“但无论是唱念还是童谣,都一定要言简意赅、顿挫有力,越短越好,最长也不要超过三十字,其中每个字都要是黔首常用常说之字,力求让稚童只听一遍就能记住!”

“如此一来,黔首闲谈之际便会聊起此事,稚童玩耍时更会唱起童谣。”

“即便是公子令法吏们奔走相告,也远远比不得黔首们自发传唱的速度。”

“只要唱念编的好,无须数月,则天下人皆知矣!”

黔首们哪有时间去听那么多那么复杂的话?

说一千句一万句华美的大道理,都不如一句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扶苏闻言也恍然道:“譬如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耶?”刘季:……

怪哉!

这话的说的,怎么和刘某吹嘘时的风格那么像呢?

刘季不自觉的对扶苏多了几分亲近,抚掌大笑:“彩!”

“大彩!”

“公子这句唱念言简意赅、干脆利索,更还道出了万民心中所愿。”

“若是秦廷将此唱念传出去,吾愿以人头作保,三个月内天下人必皆知也!”

旋即刘季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番唱念旁人说得,公子说得,陛下却说不得。”

“世人皆知秦行严刑峻法,陛下若是突然言说约法三章、余法皆废,天下人必不会信,这对于安民而言毫无用处。”

“这番唱念只会让本已安于严刑峻法的万民变得渴望宽政缓刑、愈发厌恶秦律,民心愈发不稳。”“甚至是爆发民乱啊!”

刘邦可以说要约法三章,项羽可以说要约法三章,所有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