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李世民穿越扶苏> 第120章 这怎么不是实现理想的手段呢?分科举士抡尽天下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章 这怎么不是实现理想的手段呢?分科举士抡尽天下才!(2 / 3)

一众秦臣终于回过神来,纷纷拱手:“愿为陛下驱使!”

群臣落座,但余光却都看着扶苏,心思各异。

他们不明白,去年才刚被赢政扔去边境当监军的扶苏凭什么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坐到赢政身侧。他们更不明白,扶苏究竟上谏了怎样的谏言,竟然引得赢政率先表明支持态度,暗示群臣可议却不可扶苏起身向大秦君臣拱手一礼,朗声开口:“臣,内史扶苏谏,改吏试!”

“今之吏试仅只考律法,臣以为,此举必会致使贤才流落于野,难为陛下所用。”

“是故,臣谏分吏试为明法、明策、明算、明武(军略)四常科,每岁一试。”

“若国朝有需,再依陛下令增设特科,以此拣拔国朝所需之才。”

本来昏昏欲睡的韩仓一听这话,顿时就精神了,近乎于连滚带爬的出列拱手:“臣附议!”如果大秦开设明算科,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韩仓!

韩仓可怜巴巴的看着赢政道:“陛下!臣确实需要懂律法的属官,但臣不需要那么多只懂律法而不会数术的属官。”

“臣麾下的所有属官都精通金布律,可于各市为平准,但能在衙署之中计算账目者,少之又少。”“以至于臣时常伏案至深夜,只为与属官们共同计算。”

“臣需要会数术的属官!需要很多会数术的属官!”

“求陛下恩准!”

王戊思虑一番后,也出列拱手道:“臣附议!”

“大河之战前,天下间无人知晓公子扶苏于军略一道的天赋竟会那般惊人。”

“臣窃以为,天下间或许还有诸多于军略一道颇有天赋者在被埋没。”

“若能于天下间遍抡于军略一道有天赋者,或可助大秦兵戈更利!”

伏胜等诸多博士更是齐齐上前,振奋狂呼:“臣附议!”

扶苏谏言的分科举士四常科之中确实没有经义儒学,但别忘了,扶苏所谏的分科举士中还有特科呢!在诸多博士们看来,扶苏此次劝谏就是一次对焚书禁言的反冲锋。

只要赢政能接受分科举士,那日后自然就有机会再为经义儒学开特科!

李斯心里却是一咯噔。

坏了。

这是冲本官来的!

看着端坐于高台之上的扶苏和赢政,李斯略一思虑后出列拱手:“臣以为不然。”

“吏试所择之士,皆为基层法吏。”

“于基层法吏而言,精通律法、代陛下牧地方之民方才是其要务。”

“军略、数术、策论于基层法吏而言毫无意义,只会加重学童的负担。”

“当今大秦官吏本就并不充盈,诸多地方衙署仅有半数官吏在衙,急需更多的法吏。”

“若是再加科目,于基层治政有弊无利!”

扶苏笑而颔首:“左相所言,有理!”

李斯没有因为扶苏的认同而生出半点放松,反倒因为扶苏的笑容而心生忐忑。

便听扶苏继续说道:“今之吏试,乃是由一地法吏培养当地官吏子弟,再由该地法吏组织吏试,通过吏试的学童最终于该地为法吏。”

“此举会令得法吏与法吏之间互为亲眷、师徒,某地法吏更多、更会教导,则一地法吏愈多,某地法吏较少、不通教导,则一地法吏稀薄。”

“亦会致使亲亲相隐,一县法吏互相包庇。”

“更是会致使有佐国之才的贤才埋没于县衙之中,而不能为国所用。”

“孤以为,可改一地之吏试为一朝之吏试。”

“所有秦人皆可参加吏试,县吏试评上者,入郡吏试,郡吏试评上者,入咸阳吏试,由父皇率三公九卿共同验证其才。”

“上者可入朝为官,中者可于郡县为官,下者可于乡里为吏。”

在扶苏看来,大秦确实以试举吏,但大秦的以试举吏和他的分科举士无论是方式、目的还是效果都截然不同。

刘邦、萧何、夏侯婴等人都是有才华的人,也都参加过大秦的吏试并都通过了考试,但他们连赢政的面都见不到!

他们没办法让赢政知道他们的才华从而升任高官,赢政也不知道自己治下竞还藏着诸多贤才。唯有将考试的权力收归朝廷,让真正有才的人在通过层层选拔后能走到赢政面前,才是真正的为朝抡才也唯有将考试的权力收归朝廷,才能把分配权力的刀握在皇帝手中,而不是握在法吏手中!扶苏面向赢政拱手一礼,诚恳的说:“如此,则天下贤才尽入父皇瓮中矣!”

冯劫、冯去疾、冯毋择、蒙毅等人心里一咯噔。

坏了。

这是冲我们来的!

对利益的敏感性让他们立刻意识到扶苏此谏绝对是动摇他们宗族根基的一柄利刃!

大秦的军功爵制打通了大秦军方从庶民一路直达君侯的坦途,彻底掀翻了孟西白等大秦骑士阶级和老贵族阶级。

而今扶苏的分科举士分明是要打通大秦政坛从庶民一路直达相邦的坦途!

如果这条路真的被打通了,他们这些凭借人脉、资源和举荐制度盘踞朝堂的权贵们很可能也会被碾碎在大秦的车轮之下!

冯去疾当即就要出列劝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