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的看着扶苏教诲:“汝当知,礼法乃是治国之器,律法亦是治国之器。”
“如今汝已不执着于礼法,但朕希望汝亦不执着于律法。”
“四海升平、社稷稳固、地方不乱,方才是重中之重!”
只可惜,等待赢政的并非是愧疚的道歉,而是失望的轻叹。
“父皇可知,儿臣始终以父皇为榜样。”
听到扶苏这话,赢政的情绪都不连贯了。
汝,以朕为榜样?
朕有那么迂腐吗?!
扶苏轻声道:“历来天子皆戴冕冠、置冕旒,以冕旒蔽明,以免察察而明,向天下人表态会包容微小的瑕疵。”
“父皇登临至尊后,却废冕冠、弃冕旒,改戴通天冠,拒绝蔽明之谏,言要洞悉天下。”
“儿臣始终记得那一日父皇的果决与豪迈。”
蔽明,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吕不韦、王绾等诸多朝臣看来,为政者就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无论是天子,还是皇帝,亦或是相邦、九卿、郡守等各级统治者,都应该对一些瑕疵和小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精力放在对大方向的把控上,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执政环境,让国家蒸蒸日上。
但赢政不认同。
在赢政看来,统治者就应该看到最基层、掌握到最基层,不允许任何遮掩和过错,这样才能看清自己的国家,才能让国家强盛起来!
赢政的声音多了几分疲惫,却依旧坚决:“为政者,理应洞悉天下事、掌握天下事!”
“否则难免重蹈周之覆辙!”
“今秦初立,多有坎坷,朕难免隐忍。”
“待到时局稳固、贤才破土,朕自会彻查所有官吏罪行。”
“但,不是现在!”
赢政看向扶苏的目光多了几分欣慰和笑意:“若是扶苏有心助朕,届时朕会擢扶苏为御史大夫。”“令汝率诸御史代朕巡查天下,铲除秦之蠹虫!”
扶苏却摇头道:“儿臣以为不然。”
没等赢政追问,扶苏坦言道:“儿臣此入东郡,多得义士相助。”
“名为义士,其中贼匪、游侠、亡命徒也不在少数。”
“儿臣本以为这些人皆出身卑贱,定不识文断字,亦不知律法,却未曾想,贼匪之中亦多有贤才。”“这些贤才或许没有治一郡之地的能力,但却不乏充任狱掾、吏掾者,便是县令之才也不罕见。”“这些贤才也并非厌弃大秦、不愿仕于秦,而只是苦于无人举荐又不甘于平淡度日,方才啸聚一方。”赢政闻言来了兴趣:“哦?”
“扶苏可曾将这些贤才请回咸阳?”
赢政对人才的容忍度很高。
不论你是劫匪还是小偷,只要你是人才,赢政就愿意礼贤下士!
扶苏笑道:“这是自然。”
“但,儿臣以为儿臣遇到的贤才依旧只是民间贤才中的少数。”
“儿臣以为,若是能尽掘民间之才,我大秦官吏紧缺之弊定能迎刃而解!”
赢政思虑片刻后,缓缓颔首:“扶苏此言有理。”
“朕会效仿孝公,再下求贤令!”
扶苏却再度摇头:“儿臣以为,不够。”
“求贤令所得贤才都需要父皇亲自拣拔检验,定会致使父皇疲累。”
“且求贤令虽然不吝贤才出身,实质上却要求贤才出身显贵,亦或是认识显贵之臣。”
“纵是以商君鞅之才,若无景监举荐也难面见孝公,无法被孝公知其才。”
“求贤令或能为秦求得些许遗落民间之才,却非但会致使父皇疲累,更难以缓解大秦官吏缺乏之困!”扶苏在接连否认赢政的想法,赢政眼中却更多了几分期待:“扶苏既然对求贤令多加鄙薄,想来是另有远胜求贤令之良谏?”
扶苏拱手一礼,沉声道:“儿臣谏。”
“分科做试,以试举士!”
扶苏不知道一举拿下东郡近三成官吏可能导致的后果吗?
扶苏很清楚,但扶苏还是这么做了。
为的,就是进一步加剧大秦疆域广袤和官吏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他的政治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