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小龙暂时没有事了,但霍建明仍然不敢放松警惕,继续保持原来的安保规格,仍然每天亲自负责他的饮食。
如此这般又过了半个月,见李小龙没有什么事发生,霍建明终于彻底放心了,这才离开了剧组,离开了南丫岛,准备再次前往伦敦,与叶文率领的银河证券公司操盘手团队汇合。
今年10月6日,前世在这一天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这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这场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了多场战争。在稍早的六日战争(1967)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至苏伊士运河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
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取回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高层却不想归还这些通过这种手段掠夺来的土地,并且对联合国关于归还土地的决议不予理睬。
这次战争,美国给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援助,运输机共飞行了565架次,提供了22400吨物资与装备,以及56架军用机。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松政府还是在10月18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超过15亿美元的军火。沙特阿拉伯遂于10月20日正式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以及其他一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禁运,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机。
霍建明早就打算利用这次中东战争,大捞一笔。
他很清楚,第四次中东战争于1973年10月6日开战后,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油价3个月内从3美元暴涨至12美元。
但由于1973年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刚成立原油期货合约才5年,交易量不大而且波动剧烈。没有电子盘,下单得通过经纪行电话委托,极大的影响了操作的时效性。
而要想做多原油期货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1973年原油期货的市场环境了。
1973年,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为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交易代码:CL),但1973年该合约尚未上市(1983年推出)。
实际可交易标的是场外远期合约(OTC Forwards),即石油公司与炼油厂签订的定制化协议(如布伦特原油远期)。
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要在1981年才成立,1973年需通过现货溢价套利或股票替代间接投资才行。
因此,霍建明为这次利用第四次中东战争大捞特捞制定了四步投资策略(基于前世油价走势):第一阶段,战争爆发初期(1973年10月6日-10月16日),埃及、叙利亚突袭以色列,油价仍处$3/桶(OPEC未行动)。
他打算做多现货囤货,从沙特阿美现货采购($2.9/桶),租赁油轮储油(日租金大的$1万至$6.5万),等待禁运发酵。
实际上,前世在1973年10月16日0PEC宣布减产5%前,现货商便已嗅到风险开始溢价了。第二个阶段,禁运启动(1973年10月17日-12月31日),0PEC减产+对美禁运,油价$3→$12/桶(4倍涨幅)。
他打算买入美国石油股替代期货,前世埃克森(X0M)的股价,从1973年10月$4. 2飚到12月的$7.8(增长了85%)。
同时进行布伦特远期合约溢价套利,买入1年期布伦特远期(报价$10/桶),转卖3个月合约($15/桶),直接锁定50%价差收益。原因很简单,前世1973年04布伦特原油现货溢价高达30%。第三个阶段,即抛售的最佳时机(1974年1月-3月)。油价冲高$12.9后回落,禁运松动(1974年3月结束)。他打算做空炼油厂裂解价差(Crack Spread),卖出汽油期货(RB0B)和买入原油现货,对冲炼油利润萎缩风险。原因很简单,前世1974年美国炼厂利润率暴跌高达70%。
第四阶段,对冲尾部风险(全程必备),他打算做多黄金,1973年的黄金为$100/盎司,到了1974年暴涨至$180/盎司。
与此同时,进行货币对冲,做多瑞士法郎,将其选为避险货币。前世1973年,瑞士法郎兑美元上升了12%。
由于期货工具的缺失,因此,霍建明只能以现货、股票、远期合约组合策略来操作,将利润最大化。这已是他所能想到的最佳投资方案。
实际上,自从去年香港石化公司的储油库第一期工程完工之后,霍建明便已开始做多原油现货囤货了。今年六月初储油库第二期工程完工之后,大量沙特阿美原油正源源不断的被运往香港。
1973年8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