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9日,香港恒生指数一个上午便暴跌185点,跌幅超过了11%。
这还是因为港府尚未解除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下午休市的限制令,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五,不然绝对不止下跌185点。
股市休市两天之后,3月12日(星期一)香港股市开盘,开盘即暴跌,恒生指数在短短半个小时之内暴跌68点,当天上午收盘时,恒生指数报收1307点。
这一天,不少香港股民已经慌了,开始抛售股票套现。但头铁的人仍然不少,认为自己买的股票只是股价回调而已。
这些人勇当清兵,胸口一个“勇”字,背后一个“卒”字,义无反顾不知死活的抄底香港股市。不少人和一些看不清形势的证券公司更是傻大胆,接了小罗斯柴尔德的期指空单。
3月13日,霍建明下令,银河证券公司和恒生证券公司开始暗中收购股市上抛售的各英资上市公司股票和牛奶公司股票。
随后几个交易日,恒生指数每天都下跌好几十个点,到得3月16日上午股市收盘,恒生指数已跌破一千点,报收987点。
到了此时,疯狂的股民终于全都清醒了,眼神也清澈了,也不头铁了,反而眼睛全都红了,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抛售股票,割肉离场!
霍建明等待多时,利用股灾暗中增持英资上市公司股份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立即让银河证券公司和恒生证券公司接盘。
他只对长江实业、新鸿基、新世界、恒隆地产等少数几家华资公司的股票感兴趣,顺手收购。但对其他华资公司的股票一点意思也没有,直接无视。
这时期的香港,盛行将手中持有的股票质押给银行贷款,再用贷款进行投资。基本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小股东都是如此操作的,美其名曰“钱生钱”。
只是股市牛市时,股价高,这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你能还得上贷款的利息即可。但如今股票大跌,甚至是股价腰斩,那就只能阿弥陀佛了。
银行从来都不是慈善机构,他们向来的做派都是:
晴天之时借把雨伞给你,一见天色不对劲,只是多云阴天还尚未下雨,便会直接提前收回雨伞。现如今,香港不知凡几的人质押在银行用来贷款的股票股价已经被腰斩了,那真的就是阿弥陀佛了。以下是香港所有银行的标准作业流程,无一例外,而且它有另一个雅称,叫作风险管控:
首先,第一时间通知质押股票的客户立即补足因股价大跌而不足之部分。
没钱?嘿嘿,那不好意思了,银行会提供一条龙的贴心服务,帮你把质押的股票全都给抛售了,来个“多还少补”。
至于质押的股票是卖高了还是卖低了,够不够抵账?那既然都说了“多还少补”了,那这里头自然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良心一些的银行就当你已抹平了账,比如恒生银行。至于狠一点的银行?嘿嘿,那你当然得继续补钱了。敢不补钱?那你尽可试试看,收你的房让你睡大街那都算是仁慈的了。
此际,香港被银行催促补上因质押股票股价大跌而不足之部分的人,比比皆是。
然而,这时能赎回质押股票或者补交上钱的又能有几人?真正的有钱人除非特殊情况,有谁会质押股票贷款?
于是,抛售股票的主力终于出现了,银行为了管控风险,开始抛售客户质押贷款的股票,“多还少补”了。
大概是从3月19日开始,香港多家银行开始抛售客户质押贷款的股票,进行风险管控,提前收回借出去的“雨伞”。
当天,恒生指数暴跌超过100点,报收869.8点。
随后几个交易日,恒生指数一“掉”不回头,连一个小反弹都没有,跌跌跌,除了跌还是跌,而且是看不到跌到哪里才是尽头的那种。
3月30日是星期五,也是香港股市三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这一天,恒生指数跌破了500点大关,报收498.8点,这一天也是期指合约交割日。这一天,在完成期指合约交割之后,若不计算手中持有的香港各上市公司已腰斩了又腰斩的股票价值大幅缩水,霍建明共计赚了足足103亿港币。
股市是“零和”游戏,霍建明赚了103亿港币,那便有人血亏了103亿港币,不是别人,自然便是接了霍建明期指空单的小罗斯柴尔德为首那些外资、游资了。
这一天,霍建明好事连连,喜讯频传:
牛奶公司股份已增持至90.1%;九龙仓股份增持至50.6%;置地公司股份增持至50.1%;和记黄埔股份增持至50.3%;汇德丰洋行股份增持至49.3%;怡和股份增持至26.1%;汇丰银行股份增持至21%;渣打银行股份增持至46.5%;中华电力股份增持至38.3%;半岛酒店股份增持至38.9%;港灯股份增持至37. 2%;中华煤气股份增持至48.3%;太古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增持至12%。
香港四大洋行,除了太古洋行没有上市,霍建明只能在股市上增持其旗下上市子公司太古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而且由于施怀雅家族绝对控股的原因,只持有12%股份。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