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武侠修真>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68章 广积粮,多读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8章 广积粮,多读书(2 / 3)

过是个开胃的小菜。

接下来天灾接连,终要引出人祸。

待到那座看似坚固的广厦轰然崩塌时,怕就是天下大劫了。

趁着眼下这片短暂的平静,多留几手,总不算错。

自第二日起,姜家祠堂里多了晚课,古今帮也添了文课。

那些筋骨最结实、精神头最足的帮众,卸了练功的短打,又从武场回到了旧日学堂,听姜家老少轮番讲些书本上的道理。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改变,古今帮最核心的一批弟子,不声不响地加快了开荒种地的脚步。

新辟出的林地间,也悄悄立起了几座不起眼的仓房。

对外只说,两界村新收了不少乡民,日后人丁兴旺,须得早作打算。

这话倒也不全是托辞。

这些年,两界村确是一日一个样。

尤其自接纳了那批难民后,村子规模已不逊外头的小镇。

人一多,烟火气也跟着浓郁起来。

村口新开了家小酒铺,每日沽酒不多,却总有三五汉子,能从日头正中喝到月上柳梢;

路边添了个烧饼摊,炉火一旺,面香夹着芝麻香,能馋得半条街的娃儿流口水;

偶尔还有货郎挑着担子来,拨浪鼓“咚咚”一摇,便引得一群小儿围上去,央着要买糖人儿。就连于大爷家的果子,如今也不尽送去集上卖,在村头支了个散摊。

只是两界村终究不在通衢要道,来来往往皆是左近乡邻,还不足以招徕外路商客,否则这股子热闹,怕是还要再翻上几分。

村里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偶尔会在酒酣之后,含糊不清地念叨。

说咱们这村子,搁在老早以前,也是一处通达之地,东西往来,车马不绝。

只是后来,那座后山不知何时突兀落下,像个天大的石塞,把路堵死了。

年轻人听了,自是笑笑,递碗热茶过去,只当老辈人又在胡侃,年纪大了,嘴里爱说些不着边际的旧话罢了。

转眼,又是三年。

这日,姜义随着姜钦,去村头新起的几座粮仓里转了转。

两界村如今有一大票筋骨结实的后生,个个都练过底子,干起活来,几头牛马也赶不上。

开荒种地,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个法子熬炼身子。

姜钦一句话下去,这帮人便把浑身蛮力都使在了犁头锄柄上。

三年下来,粮食多得家家谷仓装不下,便又一担担抬去姜家,换些药材灵果,再带回去熬炼骨肉。如此周而复始,人愈发壮,地也愈发肥。

姜义随手抓起一把新谷,掂在掌心,凑近嗅了嗅那股子燥暖的粮香,见没半点霉气,这才暗暗点头。回村路上,途经灵素祠,他脚步一顿,抬腿走了进去。

祠里香火,比三年前更旺了几分。

一个大着肚子的妇人,正扶着腰喃喃祈愿。

旁边一家子抱着新添的幼子,在神像前磕头还愿。

这几年风调雨顺,又得了姜老太爷那份“无私”的周济,新迁来的乡民早已安定下来,吃穿无忧。日子一宽裕,添丁进口的也就多了。

这些娃娃自娘胎起,听的便是灵素娘娘、降魔金刚、药师灵女的故事,天生就是这祠里最虔诚的香火。姜义立在香雾里,静静看了半晌,方才转身归家。

姜家院里院外,模样与往昔差不多,只是灵树药材长得更繁茂了些。

唯有那缕萦绕不散的灵气,却早已停了步,似乎再蹭不出多少进益。

当年说好,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五年便回的长子姜明,到如今杳无音信。

也不知那东胜神洲,是否真就隔着万水千山。

日子久了,那份安稳的茶汤里,终究也渗出了几分苦涩的滋味。

唯独大儿媳金秀儿,依旧每日纺纱织布,洒扫庭除。

眉眼间一派笃定,仿佛自家男人不过是去了趟远集,迟早是要回来的。

姜义在屋里屋外踱了一圈,果不其然,又不见姜钧的影子。

这小子,自去年起,便学了他爹当年的模样,日日往后山钻,非要等到月上中天,才肯带一身露水回来。

他在山里鼓捣些什么,姜义不晓得。

只晓得这个孙儿,因着母亲怀胎时修为不足,资质其实算不得顶尖。

可无论读书明理,还是打熬筋骨,进境都快得惊人。

连那两个天资更高的堂兄姐,在相仿年岁时,也远不及他这般。

待到晚饭时分,灯火昏黄,几碟热气翻腾的菜肴端上桌来。

姜义举筷未动,目光只是在饭桌上缓缓扫过,眼神深处,压着些不肯轻易浮上来的东西。

除了姜钧,今日,依旧不见闺女的身影。

屋后那座树屋,木门紧掩,已有三年有余。

曦儿一头扎进去,便杏无声息。

那道神明的门槛,却硬生生没肯为她松开半分。

当初的意气满怀,怕是早已被这日复一日的枯坐,磨成了焦灼。

他这个做爹的,也不知有多久,没与闺女正经说过几句话了。

柳秀莲端着一盘新炒的青菜从厨房出来,手上还带着锅里的热气。

视线一落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