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武侠修真>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37章 金光一线,驻颜丹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7章 金光一线,驻颜丹药(2 / 3)

进院中,嗓子眼发紧,开口时竟自己都听出几分干涩:

“明儿,你……”

这话到一半,被自己咬了咬舌根,才低声续上:

“你这,是不是……踏入“神明’之境了?”

除了这个传说中一步登天的境界,他真想不出别的由头。

姜明却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干脆得很。

那只握棍的手,稳得像老树盘根,半分不虚浮。

“那等玄而又玄的境界,还早着呢。”

他说得坦然,语气平平,字字却落得极实。

“昨夜观想偶有所成,不知怎的,气息忽然活了。”

“念头才动,它便先走一步,顺得很……像是本该如此一般。”

他说着,眉头轻皱,像是连自己也没琢磨出头绪来。

沉吟片刻,才又抬起眼,望向姜义,语气里带了点小心,也带了几分认真。

“大概是……书读得多,其义自见吧。”

这话倒是说得极真,不带半点玩笑。

姜义听了,嘴角微微动了动,终究还是没出声。

这话听着不太着调,可偏偏他翻来覆去想了几遍,竟也找不出比这更靠点谱的说法。

只得将信将疑地“嗯”了一声,权当应下。

这大儿子,自小走的就不是寻常路。

如今看来,虽还未真正踏入那传说中的“神明”之境。

可这份变化……怕也真是十年如一日,字里行间里熬出来的。

姜义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只笑了笑,转身从屋檐下抽出一根老棍,手腕轻掂了掂,便斜睨着看向姜明。

“来罢,既你说书读多了自见其义,那为父也正好想瞧瞧,圣贤书里,到底藏了多少棍棒道理。”话音未落,脚下一错,身子便如老鹰翻身,一抖手,棍势泼墨般洒开。

这一手棍法,是十几年风霜雨雪打下来的。

筋骨里泡着的是招,血气里裹着的是势,动作未起,气场先压人半头。

棍身一翻,风声“呼”地卷起,左右横扫,步步有度。

反观姜明,这些年心思都耗在章句里,棍子虽没撂下,但早失了几分筋骨上的熟稔。

头几招下来,接得颇为吃力。

有些架势接不住,只能靠着身子闪;

勉强搭上的,也多是招式不全,左支右绌,看着是被打得一路跌跌撞撞。

可转过十来招,姜义的眉头却慢慢皱了起来。

这小子的棍法,确实“生”,手脚生,眼法生,架子也稀松得很,像是半路才捡起来的手艺。可他那股气……却“活”得不像话。

自己练了小半辈子,知道气机如何循招而行。

就像赶马车,一式一动,拉着那口气安安稳稳地往前走,四平八稳,规规矩矩。

可姜明的气,却根本不认这套章法。

他那口气,像是群脱了缰的野马,招式只是个头,点一盏灯似的,剩下的全靠气自个儿去跑。念头才起,气已先行一步,动作反倒像是在追赶自家气机。

往往姜义一棍砸下,劲猛如崩山裂石,换旁人早就手忙脚乱。

可姜明只一偏腰、一抹腕,周身便有气劲溢出,竟把那股力引得不见踪影。

父子二人对立院中,棍影交错,风声猎猎。

木棍相击,声声闷响,似雨点落瓦,密不透风,一时间倒也难分高下。

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薄雾未退,灶房那头已传来锅铲轻响,叮叮当当。

又夹着女儿家慵懒的一声“唔”,和小孙儿拖得老长的一记呵欠,拖拖拉拉,软软糯糯。

二人心照不宣,棍风顿歇,各自收手。

双棍在空中轻轻一触,清脆一声,打了个圆满的收梢。

姜义收了棍,略略踱步,走到儿子身边,凑近些,低声说了句什么。

姜明只垂着眼,脸上不见一丝波澜,安安静静地听完,到末了才极轻极轻地颔了下首。

早饭后,寒地里寒意犹浓,却风气陡变。

原本素性清淡,恨不得把人嵌进书堆的姜明,行事间像是换了个路数。

讲席之上,要取案头书卷,也不再弯腰动手。

只眼风淡淡一扫,那卷宗便似被无形丝线牵引,悠悠然飞起,不偏不倚,正落在他摊开的掌心。角落里,姜锐听得昏昏沉沉,脑袋一点一点。

姜明却不言不斥,连眉头都懒得皱一下。

只是指尖微微一弹,袖口风都没荡起,一粒石子悄无声息地跃起,越过几人头顶。

兜了个不疾不徐的小弧线,“啪”地一声,正中姜锐眉心。

那小子“哎哟”一声惊醒,仿佛梦里坠崖,身子一挺,睡意尽散,满面茫然地四下张望,

神情委实惹人发笑,却哪知这“暗器”从何而来。

如此手段,既无喝声提气,又不见形迹起伏,旁边的姜曦看得眼都直了,忍不住“嘶”了口气。姜明却只是淡淡一笑,神色间不见半分得意。

自顾自翻开书卷,语调温温吞吞,宛若昨日春风:

“此等小道,聊以遣兴。若能静心向学,把书中道理吃透了,别说御物行气,便是拳指雷霆、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