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出,更何况是以实力至上的突厥。
她轻笑,恰好眼前之人就是个例子。
她指向北面照利可汗的领地:“东西两方都想拉拢同盟,陛下觉得照利会选谁?″
“倒是还有第三个选择。”
顾宁熙了然:“那便是要三国鼎立了。”
大可汗之战,照利可汗未尝不想分一杯羹。如此突厥的形势便更有趣了。趁突厥无暇分神之际,北境战场,大晋对梁茂的战事节节胜利。梁茂国中前来投降的部将、宗亲数不胜数,梁军孤立无援。陆憬道:“大约六月前便能结束战事。”
他将大晋军旗插至朔方城,如此,大晋疆域可再北扩四百里,与突厥控制的漠南一带接壤。
而陆憬剑锋最后所向之处,乃突厥王庭一-定襄城。前线军政无需顾宁熙太过费心,她聚精会神于内政。从天观三年起,朝廷逐步在各州县恢复义仓。新的仓廪多为在前代旧址扩建,节省民力。顾宁熙下旨,义仓征粮方式由按户征收改为按田亩征收。前代每户须纳粮四斗至一石不等,本朝每亩田只需纳粮二升。
顾宁熙与三省商议后,同时下旨,在地方上设正仓和常平仓。正仓储存百姓交纳的赋税,其中部分上缴中央,剩下的用来维持地方官府日常运转。常平仓则用来调节粮食价格,丰年的时候官府高价收购粮食,以免谷贱伤农;而等到荒年,官府再低价将粮食卖给有需要的农民,减少饥馁与逃荒。新年更替,这一年多来气候不太平,天观四年的冬天对大晋与突厥而言都是严峻的挑战。
先是去年六月,大晋关中地区遭遇旱灾,导致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今年又有蝗灾,蔓延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突厥同样未能幸免,干旱与蝗灾导致突厥境内植被枯死,农作物和牧草大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短缺和牲畜死亡。冬日又有暴风雪,气温骤降,百姓受冻。陆憬与顾宁熙下旨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减免受灾地区两年的赋税,暂缓徭役。大晋君民同心,齐心协力攻克难关。
顾宁熙与户部再完善常平仓制度,由此,以正仓一常平仓一义仓构成的仓储体系逐步建成,保障大晋民生。
突厥遭遇的雪灾灾情比之大晋有增无减。据暗探传回的消息,突厥境内“大雪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
而新上任的照利可汗没有采取赈灾措施,反而忙碌于国中改制。他并非突厥汗位名正言顺的继承者,竭力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他重用胡人与粟特人,牵制东西两位可汗。面对灾情,突厥的大小可汗们加剧了对各归附部落的横征暴敛,以致薛延陀、回纥等部落相继揭竿而起。照利可汗派兵十万前往镇压,却被回纥首领率五千骑兵在马猎山打得大败,从此回纥实力大振。
突厥内忧外患,而天观五年春,大晋已顺利从灾情中走出。曾多次出使突厥的鸿胪寺卿王贞向帝王谏言,戎狄兴衰,可从羊马中窥知一二。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
连日朝会上,更不断有大臣谏言,时机成熟,已经到了大晋讨伐突厥的良机。
早朝才散不久,陆憬即召秦钰、谢谦入御书房,共商征讨事宜。这几年大晋秣马厉兵,便是为攻克突厥、一雪前耻做足准备。朝政陆憬放心交由顾宁熙,他在前线不会有后顾之忧。甄源可直接从真定出兵,在朔方一带与他们会合。陆憬命秦钰、谢谦各自回去拟上奏案,三日内呈上。既为华夏子民,久经沙场,秦钰与谢谦等这一日亦等了许久。御书房内长挂突厥舆图,陆憬方翻开军报,便听得孙敬通禀道:“陛下,皇后娘娘来了。”
顾宁熙这两日身体不适,人亦嗜睡,便不曾参与晨起的早朝。她唇色仍有些苍白,陆憬将人接到自己身畔,吩咐孙敬退下。他道:“今日可好些了,不是说在寝殿中休息?”顾宁熙一眼就望见了圈画无数的交战舆图,多是军营内的符号,她看不明白。
围绕出兵与否,这几日朝中上下分作两派,各陈利弊,其中主战派占了上风。
顾宁熙如何能不知道枕边人的心思,若对突厥用兵,他必定要率军亲征。他是全大晋最孚众望的主帅。除了他,没有人能凝聚起全国的军心。顾宁熙明白大晋与突厥间终有一战,奠定霸主地位。但她道:“我觉得眼下还不是出兵突厥的最好时候,不如再等突厥内耗,相机而动。”
二人约定俗成,顾宁熙甚少插手前线军务,而是保障后方供给。她确实不擅长于军事,陆憬耐心与她解释:“军中时机稍纵即逝。若等到秋日里,雨水丰沛,新一轮的牧草长起,突厥就能恢复大半元气。届时再要用兵便难上加难。”
“可突厥眼下内耗不止,照利不得人心,薛延陀等部的反叛会愈演愈烈。”“此事如何能确认?若再留给突厥一两年,照利顺利平定内乱、坐稳汗位又该如何?”
“照利重用胡人,胡人性情反复,有自己的算盘。照利此举也引得突厥人不满,国内不稳,矛盾终会爆发。”
“与其静等,当下大晋出兵,薛延陀、回纥会顺势响应,突厥四分五裂。”“可我们才走出饥荒,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顾宁熙掌户部钱粮,军资调配经由她手。虽然国库足够支撑这一仗,可她更倾向于延缓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