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离柔克错误,恐怕也只有三十步了。”
戴洵听了这话,噗嗤笑出了声。
他放下望远镜,指着窗外方才远眺的方向:“三十步?”
“富贵山、覆舟山、钟山上的卫所、禁军,昨日全数被京营三个大营、锦衣卫两个卫,换去了防卫,这是防着谁?”
“紫禁城六门,内城十八门,现在连我的马车都敢拦下检查。”
“皇帝南巡前,内阁就申饬过你我,李春芳更是指名道姓,令南境诸报纸,尤其你我,自查自纠。”
“吴通政,你我不是距柔克错误三十步,而是已经榜上有名了!”
“只怕要不了几日,禁军就要雨夜带刀,正式奉命接管邸报了!”
戴洵一边说着,一边走近吴自峒。
他拍了拍吴自峒的肩膀:“吴通政,趁着眼下还在其位,做点事罢。”
吴自峒不由默然。
过了许久,他才涩声道:“不是已经自查自纠过了么?”
戴洵闻言,冷笑连连:“就算李春芳老迈昏聩,皇帝也不是愚蠢之辈,真以为这么容易敷衍过去?”
“听刑部那边说,已经准备开释那些‘干犯报禁’的案犯了。”
中枢觉得南方报纸的错误很多,问题很大,要求南直隶部院自行整治。
但戴洵与吴自峒不可能真就听了这等话。
查纠江南报业,跟自绝于士林有什么区别?
既然如此,那肯定不能纠到办报的儒生身上——当初徽州府都敢顶着中枢出一本《本府无豪右申文》,他们这些身居高位的南直隶官吏,能有什么不敢阳奉阴违的?
但中枢那边也得交代。
好在,散布揭帖的,可不止官场士林。
给官府找麻烦的刁民也不在少数,隔三差五说这位知府贪污了,那位主事鱼肉百姓了,不给个说法就四处散布揭帖,小报,戳官老爷们的脊梁骨,实在烦不胜烦。
戴洵与吴自峒便正好趁机自查自纠的机会,说是奉中枢的命令,将这些散布揭帖的刁民抓了典型,一股脑送去刑部。
既交了差,又给出了气,可谓一举两得。
只可惜,李春芳那边并不认账。
吴自峒闻言心中越发烦躁:“凭甚开释?彼辈散布谣言,难道不该查纠么?”
大明朝从嘉靖朝孕育舆论以来,无论士林,还是坊间,都有一套成熟的运用方法。
就以刁民与官府而言。
起初刁民们一遇不公,便是在揭帖上揭官老爷的短处,官府生怕闹出事来,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认输投降,将大明律这个厕纸重新请出来,认真办案。
过了十几年,官府发现,几份揭帖,小报而已,好像闹不出什么事情来。
官府终于悟了,于是格外干脆装死,大小事件没有回应就是最后的回应。
刁民们一看,这不行啊!
于是又使出新招,既然官府装死,那就替官府回应。
捕快奸淫妇女了,刁民们就四处说是知县老爷奸淫妇女;地痞流氓殴打良善,刁民就是散布其后台多半还是知县老爷。
知县老爷一看不行啊,只有捕快给自己背锅的,没听说自己给捕快背锅的,虽说坏事没少做,但不是自己做的总不能认下吧?
于是知县老爷连忙责令县衙通告,说案犯姓甚名谁,案情如何,不信谣不传谣,大家扔鸡蛋不要找错了仇家。
后来时间久了,官老爷们一合计,这样也不行啊。
总不能次次都给刁民一个说法吧?这样下去到底谁是老爷?
奈何一直没想出个法子。
反倒皇帝这次下诏自查自纠,非常使人启发。
对啊,散布揭帖,炮制谣言这种事简直就是干害国法啊!
所以,咱们官府自己炮制谣言的事情先放一放,先把这些刁民查纠了再说。
抓住这个契机对刁民们一息六棍。
可谓一举两得!
戴洵摇了摇头:“李春芳说,在舆情案件中因为官府布告缺位而引发的谣言,应当酌情免除百姓的罪罚。”
“让咱们把自查自纠的精力,先放到官报和士林诸报馆上来。”
吴自峒脸色阴晴不定。
好一会才咬着牙道:“不行,稍后我就去给李春芳回文,说此事要自下而上,先难后易,步步为营。”
戴洵对此自无不可
轻声附和:“稍后我便让士林诸生,就此事向刑部联名谏言。”
吴自峒闻言,恶狠狠补充道:“文章也得写,就说这些刁民造谣生事,抹黑朝廷大员,只为挑拨官民对立,分裂国家,罪大恶极!”
至于官府布告缺位,无视民意的指责?
没有的事,只是调查需要时间,恰好被坏人趁虚而入了。
吴自峒咬牙切齿,说罢才顺了顺心气。
戴洵声如蚊讷:“民心民意是对付皇帝的绝佳手段,绝不能把舆论拱手让人。”
即便捏成引人忌讳的铁板一块,也不能自查自纠!
吴自峒转头看向戴洵。
恰好迎上戴洵有些无力的目光。
两人对视一眼,齐齐叹了一口气。
“皇帝走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