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万历明君> 第248章 谐辞隐言,本体不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8章 谐辞隐言,本体不雅(3 / 4)

径顺天府、河间府、济南府,距离江南越来越近,这股风也刮得越演越烈。

在上月下旬,也就是九月二十一日的时候,行在通政司在邸报印发了文章《新政正在起变化》,一方面表明皇帝这次南巡的目的在于继续推进新政,另一方面又不点名不道姓地警告了一些官吏。

文章说。

“最近这个时期,在部分乡绅豪右、士林儒生、高官显贵中,反对新政的‘柔克份子’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

他们不顾一切,想要在大明朝的土地上,刮起一阵害禾稼、毁人口的地震,不惜掀起一场场民乱,发布一张张揭帖,挑拨天下百姓的矛盾,只为阻碍新政继续进行下去。

现在‘柔克份子’的进攻,还没有达到顶点,他们正在兴高采烈,即将走向顶点。

皇帝作为天下的袖领,预见到了这一点,于是出宫南巡。”

刻薄的措辞,寡恩的定性。

一股直冲天灵的寒意,势如破竹地传递到了江南,传递到了南京部院。

正所谓投石问路,石头落入水中,自然是水四溅。

有人惊惶失措,闭门躲灾。

有人阳奉阴违,加速串联。

有人怒不可遏,动作不断。

以海瑞的名义伪造《劾张居正疏》,借题发挥,痛斥新政;匿名的文章指责内阁,言说朝野内外的政治互信,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有谶纬直指皇帝,咒骂皇帝早晚遭雷劈。

揭帖、报纸、奏疏、密信,如同雪一般在江南散布。

“现在学子上街游行,小民也应该跟上去!”

“形势非常严重,朝廷已经进退失措了!”

“局势已是一触即发,张居正他们混不下去了,该致仕了!”

“南人北人应该轮流坐庄!”

“北人的卫所跟着北京走,南人的卫所跟着南京走!”

纷纷的议论,万历皇帝登基不过八年,竟数落出了三十多万条意见、错误、罪状,涌动的暗流几乎夺淮而出!

然而。

正所谓不是真龙不过长江。

负隅顽抗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并未超出中枢的预料。

皇帝的行程仍旧不疾不徐,探访老臣,视察民间,指导水利。

只有一道名为《关于江南整顿风气的指示》的诏书,平平淡淡地送到了南京部院的案头,简单的标题,似乎就像中枢在新政一事上,绝无回旋的平静与坚韧。

至于整的是什么风,诏书没有说得太透彻。

只不过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与这道诏书一同抵达南京的,还有先行官礼部侍郎何洛文及其属官。

南京礼部很是识趣,礼部尚书刘斯洁退避三舍,为何侍郎腾出了公署,便直接告病在家。

何洛文是粗鄙北人,毫无礼数。

他肆无忌惮霸占礼部公署,公然以堂官自居,隔三差五提问军民官吏,搅得南京城鸡犬不宁。

一如今日,十月初七本是照例休沐的冬至,礼部大堂中仍旧济济一堂。

“太史公曰,敢犯颜色,以达主义。”

“其主义者,义理之名也,谓学之所宗,人之精神,群之制象。”

“本官奉命整顿风气,今日且整一整尔等的,地域主义。”

说罢这句,何洛文坐在正位,悠哉地举起茶盏,呷了一口。

所谓新朝雅致,除了生造词汇外,旧词新意也深得其中三昧,新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象征进步的。

就好似地域主义一词,跳出了南北对立的窠臼,精准而委婉地概括了如今江南军民百姓的广泛思潮,不可谓不好。

可惜与会的有识之士并不能感受到其精妙所在,礼部大堂内,仍旧寂然无声。

何洛文也不介意,他放在茶盏,拿起手边的一份卷宗,挨个点名:“南京礼科给事中施观。”

话音落后,并没有迎来意料之中的响应。

众人齐齐扭头看去,后者却是无视了投来的视线,低头不语。

何洛文倒是习以为常,他转头看了过去,自顾自说道:“施给事中。”

“京师、留都并重,当弘南枢之用。凡礼制营建诸务,宜先下留曹集议。盖众议既洽,庙算斯精,犹三人之谋可裨诸葛。”

“这是施给事中所作文章的原文吧?”

这是施观在南京国子监学报的公开刊物,甚至还有白话版本散布给百姓——北京、南京应该是政治上的两个核心,应该多发挥南京的作用,一些礼制上的基本建设,可以事先交给南京讨论,再由北京定夺,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天方夜谭的提议,针对的点却很明显。

清丈这种国策,怎么能仍由某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独断专行呢?

推行了这么久,南方百姓怨声载道,不就是因为中枢无视了南方百姓的利益么?

如果让南京发挥本有的政治效用,怎么还会沦落到皇帝南巡的地步。

施观闻言,终于抬起头来,抿着嘴唇反问道:“为国本计,有何不妥?”

心中不满之下,连官场敬称都省了。

何洛文点了点头,竟然真就没再多说什么。

这些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