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历史军事>虎贲郎> 第702章 门户计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2章 门户计较(1 / 2)

赵基待在平阳整顿军队之际,他推举的府吏卫觊驰入晋阳。

卫觊到晋阳时,已是建安五年的正月初二日。

晋阳城东北角,地势上处于第四层级,与整个东城贴近城墙的局域一样,处于低洼地带。

整个汾水西岸,也就东城城墙之外,与汾水西岸之间的地势最低。

卫觊这次返回,才发现重新规划地势层级后,晋阳城东西宽幅十馀里地势落差竟然会有这么大。

此前晋阳旧城扩建新城时,城区面积扩增三十馀倍。

当时参与其中,还感觉不到地势的落差。

如今进行规划后,才发现西城外晋渠与东城外汾水落差在七丈左右。

经过这次地势层级划分后,也给晋阳湖泽、晋泽排水、围田提供了思路指导。

卫觊略作休息,就在初二日登上龙山,前往龙山内的烈士陵园祭拜。

来不及聚会、走亲访友,就这种关键时刻他也不敢做这些事情。

出于好奇,他登上龙山,在半坡之上向东俯览晋阳城内外全貌,随后目光凝视汾水东岸广袤、平阔的土地。

这里有汾水灌溉之便利,但此前开垦的水田并不多。

秦秦汉之际河东、太原有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能控制汾水泛滥,晋阳附近的汾水两岸农耕尚能发展。

随着新莽大乱,以及之前太原人口流失,郡县控制的人口规模减少,自然无力维持水利工程。

人口沦为隐户后,豪强可不会组织大规模人力、长年累月的去增修、维持水利工程。

因此赵氏入主晋阳之前,汾水两岸的水利工程多依赖秦汉遗址,属于修修补补勉强使用那种,两岸许多沟渠淹没,与良田一起成为沼泽湿地。

此刻平阔的汾水东岸,若是全面开垦,最少能岁入二百万石。

不是增产二百万石,而是岁入、纯收入。

有汾水漕运便利,这二百万石左右的粮食能保证雒阳、河内一线维持一支三万规模的步骑混编军团。

卫觊眯眼凝视等待开垦、重新启用的东岸广袤土地,想到了缓解矛盾的办法。

现在的问题是廷尉府即将设立,将由他负责审问裴茂,并顺着裴茂向下追究。

卫觊也不想杀戮太多,河东卫氏早就不容于乡党,名声也烂透了。

想要尽可能恢复卫氏的声誉,卫觊就不能大杀特杀。

他望着东岸那广袤、等待开发的土地后,就有了安置大量受牵连吏士、民众的地方。

流放这些人去朔方四郡,对卫觊而言,比杀了这些人的影响还要坏!

作为通读儒家经典的名士,卫觊有着朴素的唯物认知,那就是:人死事消!

哪怕他主导廷尉府期间处死几万户被牵连的士民,固然会引发巨大的振荡,对他与卫氏本就不多的名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可这样的话,他就顺着酷吏的路走到黑,若是能跻身类似三公、丞相的高位上,到那时各地士人争相依附,他还是能逐步恢复卫氏名誉。

然而,心存妇人之仁,将这几万户河东、太原人流放、充边,那这几万户人扎根边郡,父父子子世代繁衍,都将将那股怨气传承下去。

他们不敢憎恨朝廷、赵氏,却敢攻讦、持续抹黑卫氏的名望。

赵基不怎么在乎的事情,对卫觊而言是人生大事,也是家族兴复的大事。

他心中急切,来不及深思,返回城东北局域,这里正在规划廷尉府的地址。

天寒地冻来不及修筑屋舍,只好搬运木材,建造营垒。

廷尉府从设立之初,就带着浓浓的军事野战风格。

木栅栏中,有着一座座扎好的皮帐。

卫觊在木门处下马,当值军吏快步上前迎接:“伯觎先生。”

“准备车驾,我稍后要拜访太傅。”

卫觊也是温声嘱咐,对方是晋阳侯国的国兵,只是来暂时帮他建设廷尉府的。

正月十五前,廷尉府各类人员就要凑齐,不好从外郡抽调,只能优先从晋阳侯国,以及太原郡各县征选吏员。

就从叛这种事情,其实太原人、上党人、西河人多多少少有些不够格,能参与到裴氏主谋的叛乱中,必然以河东人为主。

这意味着,廷尉府组建完毕后,将会是太原寒门士人主导的廷尉府,来审判河东人。

等廷尉府组建完毕,正月十五后正式开始运转,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罪囚来这里接受审判,那么免费的罪囚就能持续增筑廷尉府所需的各项建筑。

为了降低罪囚转运带来的损耗,就近安排到汾水东岸进行官屯……或许这是廷尉府掌握一片土地、人口、罪囚兵的契机。

带着这些想法,卫觊返回皮帐内立刻书写相关的议案。

天色将暮时,卫觊更换一身崭新素黑吏服后来到太傅府邸。

他的素黑吏服内是皮草内衬,整个人暖融融的,除了脸有些冷。

只是赵彦此刻没有时间接见卫觊。

后院,阁楼之内。

赵彦端坐主位,脸上没有什么情绪,就连愤怒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