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钦差洛阳
太极殿上。
通事舍人正宣读诏令,
“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卫郡王李逸,可充山东道观风俗使。
宜宣德化,以正人伦,省察幽隐,以达民情。
凡官吏之贪廉,田野之垦辞,学校之兴废,皆得专达于上,赐紫绶金章,车旗服物,以章其荣······”
李逸上前接下诏书。
皇帝李世民走下御座拉着李逸的手道:“卿立志方直,竭尽忠诚至公无私,任职为官,总能胜任所托。
如今肩负重任,承担重要使命,特赐卿荀悦所著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
再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却是朕自用之物!”
内侍捧着托盘过来,
上面有一部荀悦汉纪,一只胡瓶。
胡瓶充满异域风情,俯视如莲状,腹部有六个高浮雕人首,
凤首龙柄,壶首细长,喇叭形圈足,壶上绘忍冬纹。
这是一只鎏金银壶。
凤头人面壶的那六个浮雕人首,面部栩栩如生,肌肉丰满,弯眉大眼,小口修鼻,额前分发,两两共结一发辫,充满天竺人物之风。
这是西域粟特胡商,从丝路带到长安,进贡给天子的。
皇帝用来饮酒的壶。
现在赏赐给李逸用。
“臣谢陛下赏赐。”
皇帝车驾巡洛阳,李逸这位心腹大臣,就是去打头站的。
皇帝还特意给他加了个山东道观风俗使之衔,这虽是个临时性差遣,但权力却很大。
既访民间风俗、疾苦,也可以考察官吏,进行奖惩。
三品以下官违法犯罪,可以直接罢官、入狱,甚至先斩后奏!
以宰相之尊出使,
给予便宜行事特权。
并特调派长安南衙十二卫两万四千番上府兵给李逸打前站。
君臣默契,
李逸知道皇帝在担忧什么,
一个眼神交流,
他让皇帝放心。
皇帝虽赐下的是胡瓶和汉纪,没赐尚方剑,但山东道观风俗使的权柄够大了。
出了潼关,
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的河南河北,都是这山东道范围。
领了旨意,
回家便准备次日出发。
妻妾儿女皆不舍,
自夏天从代北回京后这半年,李逸这几年也是难得在家与妻儿相聚这么久。
孩子们也渐大了,相处久了都喜欢阿耶。
一众妻妾都给他准备了不少东西,有亲手缝制的保暖御寒衣服,有暖和的皮靴,
还有为他订制的暖手炉等。
十娘说让没怀孕的妾侍都跟着去洛阳,再挑些年轻伶俐的婢女去。
李逸却说他这趟任务重,要快马加鞭赶往洛阳。
他让十娘就挑选两三个侍妾随后去洛,最好是挑没孩子,且自愿去洛阳的。
有孩子的,还是留下来照顾孩子更好,就不必去了。
家中没生养过,且现在还没怀孕的妾侍也还是有七八个的,她们都自愿去。
至于妻妾们房中的通房侍女,以及家里养的家伎,也还很多,也想抓住这机会跟去洛阳,
若得临幸,又运气好怀孕,那地位可就从侍婢、家伎,能提升为侍妾了。
罗三娘也想去洛阳,
不过她不是想趁机争宠什么的,她关注的点在别处。
“阿郎,朝廷会如前朝一样,迁都洛阳吗?”
李逸捧着茶杯,“暂时不会,将来有可能。”
罗三娘眼睛发亮,“将来是什么时候,三年五年?还是十年?”
“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吧,反正二十年内不太可能的。”
听到这话,罗三娘有些失望,但随即又道:“二三十年后真的会迁都洛阳吗?”
“洛阳天下中心,四通八达。”
罗三娘立马道:“那咱家也得抓紧布局洛阳啊,现在洛阳城里的宅院、坊市商铺肯定便宜吧?”
对于罗三娘这财迷表现,李逸只是笑笑。
事实上,李家产业也早就有往洛阳发展了。
次日一早,
李逸便出发去洛阳。
两京相隔八百里,沿途有驿站。
驿站传递体系有马驿,也有步驿,而州县公文和特效传送有传马。
传马要求是日行四驿,一百二十六。
驿马是日行六驿,一百六十里。
特急文书要求日驰十六驿,四百八十里。
而八百里加急,就是十万火急的军情了。
李逸带着三百禁军急驰洛阳,日行六驿,仅用五天就抵达洛阳城外。
而皇帝车驾,到时一天顶多四十到六十里,从长安到洛阳,起码得半个月。
···
午后的日头悬在洛阳北面的邙山之上,像个蒙着层细纱的盘子,模糊的照在洛阳城上。
风从北吹来,
干燥而冷硬,卷起官道上的浮尘,扑向那高大巍峨的城墙。
城墙在多年的风雨战火中留下了许多深浅不一的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