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五三书院>其他类型>疑案拼图> 第二十九章 开局(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 开局(上)(3 / 4)

案子和柯先生有关你信不信?”平安放出了最后的底牌。  “我也想这样问你,所以你的答案是?”向晚风说。  “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我的笔名Q先生就是我平安咯?”平安问。  “是的,太简单了,你写稿子从来都在办公室写,我安排个片警查查ip就能确定是你。”向晚风说。  “那你应该知道我父亲的案子,和柯先生脱不了关系!”平安说。  “可我也看过你写的《我有两个影子》这本小说,知道人的犯罪本性和野生动物的天生暴力有脱不开的关系——这不是你的理论吗?”向晚风说。  “我们不要试探了,给我透个底,我这次遇到的这一堆弯弯绕的案子里,有没有你的推波助澜。”平安说。  “没有,我压根不知道这些案子是怎么回事,前几天接到命令后,饿补了一下案宗,才发现这些案子和其他的案子有些不同,有着浓厚的柯先生的气味,和,和你Q先生的影子。”向晚风说。  “最后再冒昧的问你一下,20年前,河川市发生了一桩奇案,一名女教师在课间休息时间里,用教具圆规捅死了一名八岁的男童,当时所有人亲眼看着男童因为肚子疼,而请了课间休的假,一人回到后来被很多人证明是空无一人的教室;但几分钟后,那名女教师却若无其事在众目睽睽下拿着一堆教具从教室中出来。有人问她男童的情况,女教师却矢口否认没有见过男童,其他教师感觉不对劲,冲进教室,却发现男童已经被害,而害人的凶器竟然就在女教师手中的那一堆教具中,就是那把教具圆规。”平安慎重的说,“事后,女教师狡辩说她一直在教室里,但从没有看到或者发现男童回到教室,但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示,当时下课后,教室中早已空无一人,直到男童独自一人回到教室。人证、物证俱在,几十双眼睛盯着,看着。真相不容狡辩,铁证如山下,女教师被执行死刑,立即执行…我记得,那名女老师叫做木童,敢问,她是不是你…….”  “是的,鄙人的妻子。”向晚风的眼角留下一滴滚烫的泪珠。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案发三年后,柯先生在境外暗网举办的‘不可能犯罪论坛’上证明此案是他亲自策划并实施的,并因为此案逻辑的绝对缜密、构思的绝对诡异和操作的绝对可靠,被那届论坛评为‘犯罪大师’。”平安轻轻的说,“直到那时,一个初入茅庐的菜鸟刑警,在没有视频监控,证人不全的情况下,坚持对此案进行了二次调查,后来发现,这起诡异的案子,竟然简单的让人发指。”“是啊,那起案子中,最重要的一群证人,都还是孩子,数量是多,算得上众目睽睽,但观察力和判断力哪里比得上一个大人!柯先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策划出那一手堪称神来之笔的一案。”向晚风摸了摸眼角的泪滴,轻轻的说,“那一节课后,木童根本没有出教室,她一直在维修各类摆在教桌下面的教具,后来我亲眼看了当时的案宗,发现当时的体育老师在问那个班的孩子们‘人都出来了吗’时,班长只点了学生的人数,没有想到或者说时没有发现还有一个老师还在教室中,这就给当时的破案民警和案发后的教职人员门留下了一个当时的教室里‘空无一人’的概念。那名小男孩确实因为肚子疼,请了做课间休的假,但是根据案宗,当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说的时‘老师让他回教室’休息,问证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后来都说男孩独自回了教室,但却没有人明确的说亲眼看着男孩回到了教室里面。可事实上呢,男子根本没有回到教室,他是在教室隔壁的楼梯上被害的,而害他的人,在杀害小男孩后,把小男子藏在了大衣里面。”  “当时案发正是冬天,一个小男孩,瘦瘦小小的,被人贴身藏在大衣里面,几乎不会有人发现。”平安看着向晚风有些哽咽的说不下去,接着说到,“这案子最蹊跷和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发现尸体这一块,我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我在研究这个案子时,发现当时体育老师在安排孩子们做运动后,有点不放心小男孩,就带着这个班的班主任去教室看孩子,但是距离教室还有一段距离时,看到女…木老师独自从教室出来,便问了问小男孩的情况,但木老师却表示小男孩根本没有回去!我注意到,根据当时体育老师和班主任的说法,他们第一时间没有想着去教室查看,而是着急的开始在教室周围四处寻找,当时的教室在一楼,老师们认定孩子不在教室就在楼旁的小花园里玩耍。而后来,直到有一个人率先走进教室查看,这才发现了男孩的尸体。我翻遍了案宗,甚至走访过案件调查的人,他们都表示,当时场景混乱,没有人记得是谁先走进教室的,也许是下了课间操的学生,也许是某个帮忙找孩子的老师,但我敢肯定,第一个发声的人,就是杀害小男孩的凶手,他完全可以在众目睽睽却又不会过分注意下,毫无征兆的走进教室,解开大衣,抛出尸体然后再扣紧大衣,装作发现尸体,匆忙中,将凶器塞进手慌脚乱的木老师手中。因为他的无意走进教室是在大家的注意下进去的,进去后马上就发现了尸体,所以不会被任何人怀疑,而一直在里面的木老师就成了最重要的嫌疑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校楼梯,都他妈喜欢用红油漆,所以当我在时隔三年后,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