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摁下播放键的瞬间,清脆的声音缓缓倾泻而出。
“今天是我支教的第三百六十五天,也是到了我要对孩子们说再见的时候。”
瞿意融把这个视频观看了一阵,发现是个去贫困偏远地区支教老师的日常vlog。
视频中的教师年轻漂亮,正值青春的年纪却选择去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而她刷到的这个视频,镜头描述的是这位年轻的小教师支教生涯的最后一天。
不知为何,这个视频对瞿意融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吸引力支撑着她看到了视频的结尾。
画面不停变换。
视频里年轻的小姑娘从一开始笑容满面的怼脸拍,变成了捂着嘴无声呜咽,眼泪止不住往下流的落魄模样。
画面略微抖动,拍摄角度变成后置,视频画面里出现的人物发生变化。
视频中,小姑娘为拍摄视角,手机摄像头记录下一个个穿着破烂的孩子围在她身边,对她做着最后的告别。
孩子们年轻的面孔却被风沙吹得红涩又粗糙,不谙世事的大眼睛里饱含泪水,那是比海拔三千米的冰雪还要纯洁干净的东西。
这里的孩子们,比不上发达大城市里娇生惯养的孩子,个个因营养不良而偏瘦弱,个子也远不及摄入营养均衡的孩子的正常身高。
他们还不太懂什么叫做离别,只是知道与支教老师这一告别,可能就是一辈子不再相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同老师诉说着祝福的话语,却丝毫不显聒噪,满含热泪的眼睛出卖了他们内心的悲伤、慌乱与不安。
他们争先恐后地同老师说着最后的话,因为他们或许送别过一个又一个支教老师,知道再不张口说出来,就永远失去了说出口的机会。
视频最后。
年轻的支教老师坐上了统一回程的大巴,再也抑制不住地哽咽出声,甚至不能完整的说出一个字。
镜头反转,透过大巴车最后排的玻璃,一个个身形矮小的孩子,或是站在原地挥着手;或是小跑着跟着刚刚启动的车;也有些大胆的,已经推来了自己不知来自于何地捐赠的破旧不堪的自行车,准备再送自己亲爱的老师最后一段路。
或许是哽咽不止的姑娘再也不能像平时一样轻易地发言,视频末尾被她用字幕形式加上了最后一段话——
“没来这里之间我对我支教的生活充满期待,来到这里之后我才发现现阶段还存在生活条件这么差的地方,本来我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可这些至纯至善的孩子们治愈了我,支撑了我整整一年的支教生涯,如果此刻有一场流星雨,那我许下的第一个愿望是希望这里的孩子们幸福开心成长,走出贫瘠沙漠,活成自己期望中的样子。”
一个视频看完,瞿意融内心随之起了很大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
她返回到支教老师账号的主页,又点开一个接一个的视频,耐心细致地看了下去。
支教老师所支教的地区,是偏远的一个沙漠村落。村落交通落后,物资匮乏,这里年轻力壮的人为了支撑起整个家,大多数选择外出打工,去相对发达的城市谋求一份苦力工作,挣钱养家。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村落的留守儿童如此多的原因。
而从这个年轻支教老师其他的作品中,瞿意融看到了留守的孩子们因为想念父母而流下的眼泪,因为心灵闭塞而表现出来的沉默和孤僻。
因为从小对于爱的缺失,或许有些留守儿童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她发现尽管这个老师的视频都很有意义,充满了正能量,流量却少得可怜。其实一开始刷到这个视频,看着视频右侧可怜的点赞量,她也很惊奇,自己会被推送流量这么少的作品。
也正是因为这个视频少得可怜的流量,才很难让这贫瘠地区的苦难,走进大众的视野。
她不由得为之感慨,为之打抱不平。
有时候,真正优质、具有教育意义的的视频很难得到应有的流量,让更多的人看到;而真正走进大众视野的,却有很多无营养的烂梗、或者被模仿传播至上千遍、毫无传播意义的作品。
这些平台提供给人们最主要的价值是娱乐没错,但是人们却往往因为满足自己的娱乐,而忽略了真正有营养的东西。
既然这个贫瘠村落的孩子缺少曝光、缺少流量,那么她就尽自己的所能出一份力。
就此,瞿意融随即做出一个决定,这决定牢牢扎根于她心底。
来到支教老师的账号主页,她点开私信页面,编辑了一大段话,然后点击了发送。
事情办完后,直到退出短视频平台,瞿意融才想起来不久前邢舟给自己回复消息的提示。
她接着打开微信。
聊天界面上,白色和绿色的聊天框交替出现在风格简洁的聊天背景上。
最下面一条,是邢舟发来的长达九秒的一条语音。
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