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下来,但是感觉浑身有晶莹剔透的感觉,而且青龙也仿佛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一样,不断的翻腾着冲着那三位好像是在显摆一样!
而且青龙不断的在向凤凰喷着龙息一般,挑逗着她,气的那小凤凰一个劲的喷火,弄得许乐的身体里面感觉是一会冷一会热的,脚下都慢慢融化了一般,他感觉自己悬浮在睡眠一样,仿佛没有了知觉似的,等运功完毕一低头发现自己居然是站在水中,一口气泄了下去,两脚入水,随后赶紧踢水纵身上来,运转血气用热气蒸腾着双脚,没一会鞋子干了!
突然,许乐感觉好像是下雪了一样,一抬头还真的下雪了,片片雪花飞舞,“怎么回事”?好像没听说有雪啊,难道是刚才自己行功吸收的水气导致了气候变化吗?
差不多两点了,他还是先回了酒店,洗了个澡,掏出书包里书籍,《竹书纪年》!许乐知道这本书也翻过,不过那个时候翻得是现代字体的简本,而这本应该是秦学礼教授的手抄本,自己装订的,也都是简体字,但是是按照原本的格式抄录的,里面还有各种钢笔的批注,许乐很感动!
随着现在对华夏史前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也有了更多的疑惑,看着里面的内容心潮彭拜,总觉得是不像是真的一样,他想到了秦教授所说的,有些事实可能和我们所想的不一样!
前面先是介绍了一下《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二七九年),汲郡(今豫州省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
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有夏一代,终于公元前二九九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二九六),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应该说,《竹书纪年》是华夏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许乐手拿的书是今本与古本的合集,分成前后两部,中间还有穿插对照的内容摘批,看着书中的工整的字迹,能看得出来秦教授是真的下了功夫的,所以许乐看的非常仔细!
他先看的的是秦教授的一些对比内容记录,在最后面,有人说是始只黄帝,这是今本,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事,也就是五帝纪;而古本是自夏开始,却直接从启写起,就提了一句大禹,许乐有点纳闷了,那大禹爷到底咋算啊?不能五帝,也不算夏的起源,这个人太可笑了啊,做出了这么大的成绩居然只能提一句尧舜禹,三皇不可能五帝也没有,许乐有点想不明白!
然后看了一下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
殷纪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
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由于不同地区出土的有商一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有商一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并且伊尹的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力。因此殷纪这部分存疑,有待进一步考究。
周纪最与《史记》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记载。按照《史记》等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的执政。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说法。
另外,还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
周平王东迁之后,《竹书纪年》以晋国纪年,而作晋纪。晋纪记载了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旧事,详细记录了曲沃代翼的过程。研究晋国历史,《竹书纪年·晋纪》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魏纪自惠成王起,称“梁惠成王”,这与其他典籍记载的魏国又称梁国相符,有利于读古书,如《孟子》时,弄清楚究竟怎么又有个梁惠王之类的疑问。更好地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对于研究魏国历史更为便利。
许乐并没有看具体的内容,就这么薄薄的两页纸简短的一个说明就让许乐有点发蒙,怎么和自己了解的完全不一样啊?之前只是当成故事,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联想到自己所看到的尧帝的出生地和历史上也对应不上,这豫州一带变来变去的都城,那一定是时间的变化所导致的各种事情的发生,确实是与正统史学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一下让许乐看到这些内容有点不能接受,他没有急着往下看,随后合上了书,那里面的东西保准会更好玩!
许乐笑了笑,随后把书装到居士包里,在床上躺了一下!
自己现在就在华夏的发源地所在啊,在这一片大地上又演绎着什么故事呢?
我是不是忘了一些事情啊,怎么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