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
某一个春天,乾安城。
依旧是杨柳依依,依旧是春风拂面。
这是一个温柔的季节。
高高的皇城在春日的妆点下,也少了几分威严,添了几分温和。
城门处的禁军却脸色紧绷着,紧握着手中武器,目光四处巡视,注意着任何靠近皇城的风吹草动。
在最近几天进城的江湖人们,不论是在茶馆喝茶,勾栏听曲,酒楼饮酒,只觉得有些不自在。
他们经常在身边不远处,发现一道道阴冷漆黑的身影。
那些黑色身影似乎也并不介意自己被发现,又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将踪迹主动显露出来的。
他们只是用那不含一丝感情的眸子,冷冷地注视着江湖人的一举一动。
走南闯北的江湖人们自然认得那袭黑衣,认得他们的身份。
就是因为认得,所以他们更加不解。
这些家伙闲得没事一直盯着我们干什么?
北边来的奸细都杀光了?
整日想着复国的贼子们都逮住了?
他们心里想是这样想的,不过在那一道道阴寒的眸子下,江湖人们都收敛了自己的小动作,一个个变得老实起来,在青楼里都不敢使劲折腾了。
只因为那些黑衣人们有一个名字——采律官。
他们没有具体的工作事务,只听从当朝皇帝的命令,是陛下手中最利的剑。
平日里,他们自然是没有闲工夫去盯着这些不入流的江湖人,只不过这些天的情况有些特殊,他们不允许京城里出现任何不在他们掌控之下的事情。
因为,他们大宁朝人人爱戴的皇后娘娘即将临盆,马上就要为陛下诞下第二位龙种了。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可不知为何,宫中妃子甚少,只有寥寥数人。
关于此事,群臣和百姓们都有些替他们英明神武的皇帝操心。
毕竟,除了八年前皇后娘娘诞下的太子殿下,只有雁妃所出的一位公主了。
世人皆知,天子无家事。
你天家的家事它就是国事,国本虽早早定下,可家里只有太子这一根独苗,大家伙心里都不放心不是?
因此,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去看,陛下您都得再多生几个。
大宁的百姓们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皇后娘娘再次身怀龙种的消息,他们怎么能不激动呢?
“皇后娘娘是真好啊。”
京里的老人们都这么说。
十年前边境告急,北地的蛮子三线同时南下。
三日之间,大漠都护府、定北关、御蛮城接连告急。
“眼看着边境就要完了,这三座城要是被破,那蛮子就是长驱直入,南下中原。
咱可没那些天上高来高去的神仙本事,咱这平头老百姓是真一点活路都没有,早早就成那些蛮子的奴隶啦。
咱大宁立国那么多年,蛮子也就是使点小动作,什么时候搞过那么大阵仗。
一时之间,蛮军就要破关南下的消息席卷了大江南北,那是一个人心惶惶啊。
但是,咱陛下是何等人物也?
那可是紫薇星转世,四御大帝下凡。
登基不到两年,率领百万大军御驾亲征,直赴定北关,两年时间平定北蛮之乱,杀的那些畜生们乖乖滚回老窝,近十年都不敢冒头。
而我们那皇后娘娘,在陛下北上的一年里,凭监国之权,凤躯临朝,以强硬手段将大小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为身居前线的陛下提供了一个无比稳定的大后方。
战争结束后,又遇上了百年未见的大旱灾。那场大战本就耗费了大宁不少元气,国库亏空,赈灾的钱粮捉襟见肘。
大旱千里啊,几乎囊括了我大宁全境,就连江南沃土收成也寥寥无几。
那年饿死了不知有多少人,正儿八经的易子而食啊。山上的道士和尚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下山救济百姓。
那些年,也是娘娘率先自掏腰包,号召王公贵族不要吝惜家财,募集了巨额金银,为天下百姓共渡难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传闻灾年中,皇后娘娘的餐桌上最多只有一道荤菜,还拉着陛下与后宫妃子们一起按这个标准用膳。
你说说,能摊到这么一个皇后,得是我们多大的福气啊。”
京城同福酒楼内,说书先生站在台上,眉飞色舞地对喝茶聊天的客人们说着当年的故事。
台下茶客纷纷叫好,老城根下土生土长的京城人对那座皇宫还是很有感情的。
尤其是对那位姓夏的皇后娘娘。
……
夜晚,御书房内。
皇帝有些疲惫地放下奏折,揉了揉眼角。
他拿起桌边冷茶,微微抿了一口,低声叫了句:
“李莲恩。”
话音刚落,御书房门口走进一个眉毛微长的太监,束手放于身前,低眉顺眼道:“奴才在。”
皇帝没有说话,眼神略有些担忧的望向窗外。
李莲恩注意到了主子的视线,那是皇后所居长春宫的方向。
“陛下,手下人还没消息传来。”
这位自小跟在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明白陛下在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