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 女人封王(1 / 2)

其他藩王可没有朱标、朱棣、朱柏等人的大局观,是真怕朱元璋推行改革制度,取消藩王的世袭罔替,纷纷跳出来反对。

谁知,反对的话刚说出口,就有一帮大臣跳出来给朱标帮腔。

这群大臣早就看出藩王制度危害性极大,只因朱元璋手段过于残暴,动不动诛九族、剥皮实草的,把他们给吓到了,才不敢针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如今好不容易开了口子,正好畅所欲言,说个痛快。

此番劝说,战斗力最强的,依旧是文官。

大明的文官并非个个都是自私自利之辈,也有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之清流。

藩王权势太大,迫害百姓。

就算碍于朱元璋,没办法将他们问罪,也得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力,避免更多百姓遭殃。

藩王们的反对之声,很快被朱标、朱棣与文官的联合之声淹没。

戎马半生、一生要强的朱元璋,面对着一轮又一轮的劝谏浪潮,仿佛被抽干了全身的气力。

朱元璋颓然长叹:“罢了,要改就改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咱也只能做到这里了。”

永乐朝。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能传五代,也足够了。”

朱棣与朱元璋不一样。

作为造反成功的藩王,之前又看到朱绫的点拨,深知藩王制度的危害有多深。

如今看到解决方案,自然想将世袭罔替改成降等袭爵。

王爵一代代递降,五代之后就没了,朝廷也不用承受那么沉重的财政负担。

“父皇,藩王制度是太祖皇帝立下的,祖制不可改啊!”

汉王朱高煦眼巴巴地看着老父亲朱棣。

当年朱棣起兵造反时,勇武无双的朱高煦为他出了大力。

尤其是在与盛庸交手时,这位常败将军时来运转,发挥出超强战力,一度将朱棣打得找不着北。

就在朱棣陷入绝境之时,朱高煦带着一队人马赶来支援。

朱棣喜出望外,为了刺激朱高煦的斗争,他就对儿子说:“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意思是你大哥身体不好,我非常看好你,要立你当继承人。

听到这句话,朱高煦瞬间打鸡血,大破盛庸,带着朱棣杀出重围。

然而,朱棣当时说这话,只是一句戏言,朱高煦却当了真。

朱棣继位之后,下旨封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作为嫡次子,却只封了一个汉王。

因为此事,朱高煦耿耿于怀,怨朱棣说话不算话,恨朱高炽这个死胖子抢走了他的皇位,屡屡闹出事端。

朱棣自觉理亏,一再包容。

朱高炽也十分疼爱朱高煦这个弟弟,对他的一再挑衅,也是一笑了之,并不计较。

直到朱瞻基登基,他可不管这一套,见叔叔敢舞到他脸上,直接把他弄进铜缸里做成瓦罐焖鸡。

朱棣知道改革藩王,既是往兄弟身上割肉,也是对不能继承大统的儿子们身上放血。

但为了大明的未来,改革势在必行。

不过,朱棣念着当年的亏欠,沉声道:“老二,你作战勇猛,朕能够登基,也有你一份功劳,这样吧,朕额外恩赐你世袭三代不降等,汉王的爵位,在他死后,儿子、孙子、曾孙,都承袭王爵,之后再一步步递降。”

世袭三代不降等,哪里比得上太子之位?

朱高煦听了这话,眼中怨念更深。

天幕中。

朱绫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方针,做出了三项决策。

其一,爵位世袭递降,若无恩典,五世而爵,异姓功臣的爵位也是如此。

其二,效仿清朝,取消藩王戍边,所有得到册封的亲王、郡王等宗亲,都要住在京城。

以秦王朱樉为首的藩王们,之所以敢横行不法,鱼肉百姓,视人命如草芥。

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的放纵包容,另一方面则因为封地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无人管束,才敢放飞自我,为所欲为。

只有将这群尊贵的王爷们留在京城,住在天子脚下,接受百官的监督,他们才不敢胡作妄为。

其三,取消公主,皇帝的子女,不分男女,只要不犯大错,成年之后,一律册封为亲王或者郡王。

授封的王爵,第一代死后,由第二代最年长的孩子来继承,也是不分男女,若是第一个出生的是女儿,也必须立为继承人。

同样的,得到王爵的女亲王、女郡王,也可以将自己的爵位传给自己的孩子。

总之,封爵与承袭,男女平等,不分性别。

为了贯彻这三条政策。

朱绫当即下旨,册封异母弟朱允熥为平安王,异母二妹朱纤(原世界的江都郡主)为江都王,异母三妹朱络(宜伦郡主)为宜伦王,异母四妹朱纶(南平郡主)为南平王,并在城东划出一片地区,用于兴建王府给他们居住。

新大明。

“这……给妹妹封王,她这是要干什么……”

朱元璋有些反应不过来,传统思想观念作祟,下意识怒斥出声。

“糊涂!”

“真是糊涂啊!”

“女儿都是要嫁出去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